賀淑芳之《蛻》試讀心得

蛻.jpg

 

書名:《蛻》

作者:賀淑芳

出版社:寶瓶文化

出版日期:2023.08初版

 

【讀後心得】:

 

這算是第一次接觸馬華女作家的作品,坦白說閱讀過程並不是很流順暢,銖必較的筆者,總是會在中文小說、散文作品,特別專注於修辭,只是本書保留了許多馬華方言、簡體字及當地用語,閱讀時有點困擾,加上人物眾多繁雜,更是麻煩,索性將重點著重在書中對事件的描述部分。

 

〈賒帳簿〉裡提到,「我們怕給人注意我們的創傷。我們不敢哭。我們怕老師提起。我們恨老師不敢在班上提起。」……『至今,仍然無法說,它「已經結束」或「已經事過境遷』

 

《蛻》以馬華種族衝突的「五一三事件」為核心,馬來西亞在1969年第三屆全國大選後第三天爆發的一場街頭暴力事件。這段歷史對台灣民眾而言是陌生的,一段被遺忘的國家記憶。這起流血衝突,當中涉及馬來人與華人之間深刻的社會矛盾。故事內容見證大時代底下小人物的無奈與無助,生命如螻蟻般渺小脆弱。雖然暴動只維持短短兩週,卻改變了許多人的生命和國家的發展路徑。

 

《蛻》的長篇並不是如傳統史詩小說般,從一而終的一大家族或固定一位主角或幾代的生命歷程,而是以許多不同的女性小人物來貫穿,呈現了當時1960年代的生活及「五一三事件」後對她們產生的影響。各篇的篇幅均不長,是可以分開閱讀,但對人物之間的關係還是得花不少功夫作整理,才容易理解當中的脈絡發展。

 

「唯獨愛恨憤怒就是肝臟,內裡,幾代人都一樣。」

 

印象最深刻的是陳桂英的故事,「五一三事件」那一年,她17歲,從事發當天一直寫到她未婚生子的女兒—長大成人。桂英一家人五個姊妹和媽媽活了下來,弟弟卻不知蹤影。蘿提到自己的生活為何如此混亂,都與那件事有關嗎?書中提到,五一三當局報死亡人數兩三百人,後來出動的警察五千人,到處亂抓人。民眾選舉前的示威、投票、遊行、暴動到戒嚴,及引發後續的幫派內鬥,人心惶惶,不知道誰會出賣朋友……。在媒體資訊尚不發達的年代,各處耳語、謠言四起,恐怖氛圍瀰漫著生活。但生活依然在不變與改變、愛與被愛、誕生與死亡中不斷發生和輪迴……。

 

〈我父陳亞位〉裡,描述了選舉前林順成後腦被開槍殺害,引起的示威送殯,示威、投票、遊行,五一三事件後家沒了,父親工作丟了,精神也變得怪怪的,夫妻之間關係也變了,而身為女兒的永遠不會知道原因是什麼。

 

《蛻》小說裡的這些女性角色,都是很苦的,背負者傳統的重男輕女,擔負起家庭裡的經濟重擔,在貧窮困頓的時代裡,即使對政治不感興趣,卻也被牽連其中,捲進時代的洪流之中。在經歷了「五一三事件」之後,生活全變了樣,親人沒了,家也消失了,但留在心底的傷痛是不會不見的,很多歷史不敢提,說出來又有什麼用?不過是徒增傷心而已。

 

賀淑芳的《蛻》,描述了「五一三事件」當時的情景,及經歷了這起事件的當事人之後的生活,讓讀者彷若親眼看到一種恐怖的現場感,及家族裡時刻存在著的死亡意象。這些如惡夢般的鮮明意象、富含情感強度的細節,若非作足了詳盡考究,絕非單單只是虛構所能一筆帶過。這些歷史上真實發生過的災難,來自一個個被毀掉的家庭,無可挽回的幸福,更多的是生命裡抹不掉的傷口。

 

熟悉台灣政治發展的讀者,這似乎成了亞洲開發中國家邁向民主不得不經歷的歷程,族群衝突、政黨對立。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半個世紀以來,在他們心中留下了怎樣的創傷印記?他們又如何與之展開一生的內在對話?在多元族群的社會中,我們該如何和平共存、共處?創傷後的和解之路又該如何開啟?《蛻》除了嘗試記錄這段被遺忘的歷史,更希望透過本書讓族群間能彼此療癒與展開對話的可能。

 

同身為華人血統,對於書中華人的處境和遭遇,多是憤慨與同情,但卻無法感受到現今馬來西亞仍是多數的馬來人真實內心的感受和想法,為何他們會如此仇視與敵對不同族裔的人群呢?但我仍相信這並不是普羅大眾所為,是少數極端民族主義者及政客的手段。各民族自身的濃厚民族意識自是無可厚非,如何消除各族之間的經濟鴻溝,實現各族之間平等的理想,讓類似的流血衝突不再發生,讓人民不必擔心種族衝突會歷史重演,這不啻是國家應該負起的責任,更是我們每個人所需共同努力的目標。

 

賀淑芳的《蛻》,內容豐富而繁雜,儘管對筆者而言閱讀上並不容易好讀,但對於馬來西亞華人歷史上斑斑血淚的「五一三事件」,能有初步的認識,更忠實還原了當時代困苦貧窮的底層生活,及事件後造成的心理創傷與陰影。對於當事者是永遠無法弭平的,每每回憶起這傷害更是悲痛難平。賀淑芳的筆調是那麼悲觀、充滿孤寂,但生活總是要繼續下去,只要活下去終能照見那幽微的燭光。推薦這本書別具歷史意義的小說。

 

* 感謝寶瓶文化與金石堂網路書店提供的試讀機會。

 

 

【作品介紹】:

 

國藝會首屆馬華長篇小說創作補助。

賀淑芳史詩級長篇小說,
1969年馬華種族衝突「五一三事件」為核心。

沒有人能對幽靈說謊。

「起初,你使我疼痛,後來,我發現封凍的傷疤,原來也會痛楚燃灼而融化。
因為我把恐懼埋得太深了,直到我對它陌生,直到它又翻轉回來,我察覺最大的恐懼就在我裡面。這死亡。這出生。」——摘自內文〈利爪〉

‧這個他們一起走了很多路的世界,如何是一叢黑色的、灰白的、開始與結束的髮絲,而他們是寄居其中的蚤子。——摘自內文〈宋萬波的童年〉

‧死去的不是我母親,不是我的姐妹兄弟,不是友梅,死亡就在我裡面,像顆種籽。有隻僵冷的死鳥張開鳥啄通向了小小的深深黑洞。
全家死這麼多人讓心很淒苦。我再也不會快樂了。——摘自內文〈無夢〉

‧我自己應該對所有的創傷敬畏。創傷就是生命,是我為了安全而剖挖封鎖凍結的形狀,創傷就是容器,它招喚一個人進來我生命。想到這點,我的憤怒,變得很小,像藍火;又好像能看到結束,跟繼續。——摘自內文〈在單軌列車上〉

 

為黃錦樹譽為「最成熟的馬華女作家」、「馬華短篇經典表現出的老練成熟」的賀淑芳,在出版兩部短篇小說集後,此次書寫的史詩級長篇小說,觸碰的是1969年在馬來西亞所發生的真實歷史「五一三事件」。
主線從一個五一三受難者的家庭,跨越三代;由三個女性人物的時間,以及他們與朋友、戀人或者未能釐清曖昧的關係,似湖面漣漪般,擴衍出來的是種族創傷、生存艱難、無止盡的恐懼與被逼迫著的沉默與遺忘。而創傷是傾頽的屋簷下一滴一滴落下的水,鬼魅地刻鏤在一代一代不斷綿延的血液裡,也滲進呼息;它鑽進骨子,難以察覺,不寄生,甚而成為主宰。
獨持的是,賀淑芳在這部長篇小說裡,各個篇章的文體形式各異,且以不同風格的文字來書寫各人的觀點,因為她認為只有在語言中,一個人才真正面對誠實與否的問題。如同在對幽靈的想像裡,幽靈似乎總能看穿人的眼睛;於是,沒有人能對幽靈說謊;而三代女性角色皆堅韌強悍又不乏柔軟,用她們的骨血與意志撐起了我們所看見的世界,一如賀淑芳所言:「人的生命是從這種不固定,難以固定,卻因此總有破裂而來的生機中,得以蛻變,得以生存下來的。」

 

【作者簡介】:

 

賀淑芳


1970年出生於馬來西亞吉打州,目前擔任馬來西亞拉曼大學講師。曾任工程師和報章副刊專題記者。馬來西亞理科大學物理應用系學士,政大中文所碩士,南洋理工大學博士。曾獲中國時報文學評審獎、聯合報文學獎、九歌年度小說獎,以及台灣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首屆馬華長篇小說創作發表專案補助等等。著有短篇小說集《湖面如鏡》、《迷宮毯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