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師手記:無罪的嘆息》試讀心得

催眠師手記.jpg

 

書名:《催眠師手記:無罪的嘆息》

作者:高銘
出版社:寶瓶文化

出版日期:2022.12初版

 

【讀後心得】:

 

《催眠師手記》這書最奇特的一點是通篇找不到主、配角的名字,書中以催眠師「我」與心理師「搭檔」二人的診療案例為故事主軸,透過對求助者的訪談、催眠,找到問題的源頭、癥結所在。

 

在《催眠師手記》這麼多篇的案例裡,筆者喜歡的或許不是最精彩的,卻讓人有所省思的部分:

〈千手觀音〉裡,一位僧人來診療所求助,透過催眠得知他經常做惡夢,夢裡被千手觀音所追殺。但潛心修行的出家師父不是有自己的信仰寄託嗎?是不該來做心理治療的。故事最後是這位僧人犯了罪,內心才會如此備受煎熬。透過催眠與搭檔的推敲,潛藏內心深處的秘密還是無所遁形,果然,每個人所犯的錯/罪,依然得誠實面對才是。

〈黑暗中的隱藏者〉裡的案例告訴讀者們,日常生活的自身言行對於身邊家人的心理影響,很多家庭矛盾、糾紛,還有日常瑣碎所造成的心理陰影及傷害。

〈完美謀殺〉,一位愛家愛妻的中年男人,卻在夢裡殺掉自己的妻子。原來他親眼目睹了母親的死去,明知童年陰影一直影響著他,也知道只要跟妻子、兒子坦白,就能獲得緩解,他卻依然選擇一人承擔……。

 

《催眠師手記》裡,雖是以「我」這位催眠師為主述,但個案問題的推理分析,癥結點的探討與解決,其實大部分都掌握在搭檔夥伴「心理師」身上,「我」和讀者彷若成了一名旁觀者。「我」的搭檔心理師,對問題細節敏銳度的掌握,讓人嘖嘖稱奇。他有一個有趣的靈魂,具備成人少有的清晰和坦誠,觀察力和分析能力厲害到讓人害怕。他是一個心思縝密的人,但實際行動卻總是表現出貪婪的一面,讓本書增色不少。

 

心理健康的人能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所在,並找到適切的方法來應對。但是什麼樣的情形下,我們需要找心理醫師協助,被催眠的動機又是什麼呢?書中有受童年陰影影響的,離婚、不自信的人格分裂者,放棄夢想的已婚婦人,充滿罪惡感的退休醫生,有幻想症的被寵溺的媽寶……。透過催眠技術與心理分析的結合,推論出個案過往發生的事,並提供案主意見以尋求解決。

 

身處現今繁雜的社會裡,誰沒幾個焦慮與煩惱、誰不是活在壓力之中?但通常我們自有自的紓解管道,找朋友聊聊天抱怨一下,找個更忙的事來忘記煩人的事,睡個覺、聽個音樂……,或許問題就沒了。但遇到困擾許久、遲遲無法解決的心理問題,還是該尋找心理醫師的專業協助抑或是催眠師,找出問題癥結、徹底解決。「解鈴還須繫鈴人」,問題終究還是得誠實面對。《催眠師手記》裡的催眠師和心裡師只能明白告知個案問題的癥結點在哪,但後續的下一步才是更加困難的抉擇,自己是否能勇敢走下去呢?

 

《催眠師手記》是由案例所組成的短篇小說集,若論文學寫作技巧,文筆不是太優美(和印象中的大陸華文創作堆砌的華麗詞藻不同);若說文體內容,又顯單一、通篇是繁瑣的對話所構成(不是「我」和搭檔,便是搭檔與個案),甚至個案描述都是透過對話來呈現,沒有開場描述來引起動機、場景鋪排,甚至是完美結尾;若以推理來說,卻總感覺少了懸疑及神來一筆的驚喜。真的是一本不折不扣的「手記」,讓人一度誤以為這不是一本小說,而是真實的催眠師筆記,筆者不得不扣掉半顆星。

 

這本心理推理檔案—《催眠師手記》,有諸多案例,情節大小不一,但讀者總能找到熟悉的影子或與自己類似的困擾。任何異常行為的發生,背後一定有其原因。當我們被困在煩惱的迷宮,如何走出,終究還是得誠實面對內心最真實的自己,勇敢直視,問題才能迎刃而解。你想不想面對自己內心心理的問題,敢不敢來場催眠呢?那不妨先來一場閱讀震撼吧!推薦給各位同好,不同感受的《催眠師手記》。

 

* 感謝寶瓶文化及金石堂網路書店提供的試讀機會。

 

 

【作品介紹】:

 

《天才在左 瘋子在右》作者扣人心弦短篇集
「觀察這個世界用一隻眼睛足夠了,另一隻則用來多看看自己。」
催眠師—潛意識的破案者。


每個人心裡都有案情,催眠不是讓你沉睡,而是為了喚醒。

任何巨大的心理問題,都是從很小的點開始滋生出來的。

他是出家僧人,卻因夢見千手觀音而痛苦不堪、尋求催眠。
她連夜如驚悚片的惡夢,是因為害怕失去自己夢寐以求的東西:富足和父愛。
她熱愛黑色,恨不得把自己也變成黑色,是源自從小就不被認可,而跟著想抹除自己的存在……

 

《天才在左 瘋子在右》作者高銘經過無數對談、深入催眠與心理診療所田野調查後,集結當代社會、心理議題與科幻元素,寫成十餘則短篇故事。
書中催眠師「我」與心理師搭檔完美合作,宛如福爾摩斯與華生般,以偵探推理的形式抽絲剝繭,探尋埋藏個案潛意識深處的祕密——有人受困受傷的童年,有人因追求完美而近乎入魔。困住靈魂的表象百百種,然而脆弱、瘋魔的人性背後,無非來自創傷、逃避與度的自我壓抑、忽視自我需求。

 

【作者簡介】:

 

高銘
作家,七年代生於北京,喜歡問為什麼,但不是哲學家;他喜歡探究心理,但不是心理學家;他喜歡追問世界本源,但不是歷史學家;他喜歡動物,但從不去動物園;他是個探險家,但不怎麼旅遊;他寫過暢銷書《天才在左,瘋子在右》。他喜歡白色和金屬金、銀色;他喜歡用「貪婪」形容自己;他喜歡自己制定規則;他堅信自己能拯救世界,他誰也不是,但他誰都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