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色是骨頭的顏色》試讀心得

藍色是骨頭的顏色_外書衣_iqiyi.jpg


書名:《藍色是骨頭的顏色》

作者:潘柏霖

出版社:尖端

出版日期:2019.04初版

 

【讀後心得】:

 

《藍色是骨頭的顏色》主角-吉拿,不懂且不諒解母親為何總是不斷地帶回這些奇怪的傢伙,還要他和他們共處一室,而且還是在鬼月呢!那些母親帶回的人,反正沒待多久就會走,跟他們是八竿子打不著、不會在一起。而這次是個藥物成癮者阿藍,他們之間會擦出什麼火花呢?

 

「人本來就是孤獨的。」吉拿向來認為自己一個人生活並沒什麼大不了的。當母親帶回這位努力想改善自己藥物成癮問題的阿藍,讓二個原本不相干的年輕人從平行線走到交叉點……。吉拿對阿藍第一印象糟透了,恨不得他一出門回來就變成淹死的屍體,最後他們試著認同與接納對方,並填補了彼此內心所欠缺的那一部分。

 

吉拿始終不明白阿藍為何不努力去戒掉「望得糖」(盜版忘得糖,作者所虛構的藥物)。就像我也不明白為什麼會有人喜歡抽菸與吸毒一般,或許我們生活太過幸福與安逸,並不清楚知道自己所生活的社會,有著像阿藍這樣的人真實存在。閱讀過程,不斷照見自己的內心,自己會如何來看待這些所謂「有問題」的人?

 

阿藍一直在「我是屠宰場」的信仰漩渦裡無法自拔。他用盡全力努力裝成一個正常的人,他始終不明白別人為什麼可以隨手可得簡單的快樂,而自己唯有吃了「望得糖」,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快樂。吃藥真的是不得不的辦法,只有這樣才有辦法過日子、活下去。「望得糖是什麼?書裡有一段生動的描述:盜版忘得糖的副作用時間至少長達三天,主要的副作用包括噁心、盜汗、嘔吐、肢體抽搐、失眠、幻覺、過度憂鬱—正版的忘得糖就沒有副作用,只是比較貴罷了。那阿藍能順利戒除癮症嗎?

 

《藍色是骨頭的顏色》以正常的吉拿和異樣的阿藍做對比,兩人年紀相仿,但思考方式卻完全不同。吉拿的母親甚至覺得吉拿才那個有問題的人,他一直封閉自己的內心世界,儘管表面是中規中矩的乖寶寶,行事不需要父母過度操心,但那正是需要擔心的。吉拿在與阿藍相處的過程裡,透過點點滴滴的交談與觀察,除了藥物成癮,阿藍的表現更是落落大方,這也讓吉拿開始去思考一些事情,最後竟也讓他產生自己從未預期的轉變,甚至不由自主地欣賞起阿藍,深深被他這壞男孩所吸引,情愫就此慢慢滋長,這是他從未有過的感受,他該怎麼辦呢?

 

吉拿從懷抱偏見,到對阿藍彼此信任、接納,進而認識自己。人與人,一旦建立了關係,哪怕再淺,也會影響我們觀看事物的角度。相處了一段時日,儘管並不長,但只要彼此打開心扉,我們對生命就會有不同的解答,對於善惡的判斷,也會有所轉變,但我不能說那一定是正向的。多熟識一個人的生命歷程,就會有嶄新的判斷與切入點,而不再輕易給他人貼上標籤,就像吉拿對阿藍態度的改變。

 

每個人的生活都是一場戰爭,因此更該正向去看待人生,就算知道這世界已千瘡百孔,「眾生皆有病」,希望我們還能保有一顆善解、包容的心,溫柔去對待那些不一樣的夥伴,正常而不帶偏見,因為大家都是如此努力地在社會這片沼澤裡抓住那保命的最後一根樹枝,而我們的一句鼓勵正可能就是援手。

 

《藍色是骨頭的顏色》無異是一本成長小說,書中所探討的議題不少,難免嘩眾取寵了點;但個人以為將焦點關注在主角二人的相處與轉變,或許有趣些。阿藍一定不斷思考「為什麼是我?」表面上在過當下的日子,實際上漫不經心、苟且將就、懵懂度日,認定自己的存在毫無價值。我想,難過與挫折總是在所難免,但至少他並非「反社會型人格」,亦沒有做出傷天害理之事,為何我們總是帶著有色的眼光、先入為主的態度來看待藥物成癮的患者,企圖給一個人定義好壞。我以為,我們能像吉拿般去理解阿藍,最後接納。

 

或許作者-潘柏霖還年輕吧!當然對於才出版第二本小說的年輕作者而言,其實也不忍多做苛責。但很明顯可以讀出作者的一些意圖和道德感,企圖建構一個美好的烏托邦,於其中過度一些環保、同志議題……。或許這些長篇大論,如果能再不著痕跡的一筆帶過,將使作品更加精彩也說不定。縱或每個人都不甚完美,但大家不都努力、戰戰兢兢度過每一天;也許《藍色是骨頭的顏色》存在著小瑕疵,但不能否定作者的用心及其所欲傳達的理念。他讓我們看見社會裡拚命掙扎的年輕生命與一顆善解包容、給予他人溫暖的心。推薦今年最有溫度的台灣新銳作家小說。

 

* 感謝尖端出版及金石堂網路書店提供的試讀機會。

 


【新書簡介】:


我到底應該怎麼做才好?
你覺得他應該怎麼做才好?

如果有個人告訴你,他覺得自己像座屠宰場,只會傷害所有靠近他的人。他總是幻想自己能夠生在不同的家庭,認識不同的人,這樣搞不好他就不會總像靈魂缺了好幾塊,縫補又縫補但線總是很快就又斷掉。你覺得怎樣的回應,才能安慰到他?
如果那個人告訴你,他搞不懂為什麼別人都這麼快樂,不過是看場演唱會、喝杯紅茶、隨便做點小事就覺得滿足了。難道人生就真的這麼庸俗嗎?那為什麼他無論如何嘗試,都覺得自己像是局外人?為什麼即使他已經被很多人喜歡了,還是無法感到滿足?你要怎麼回應他?
要是那個人,曾經用過你根本不能理解的方式傷害自己,拒絕所有幫助,即使現在他好像好轉了,你真的能夠放心讓他一個人過活嗎?你要怎麼離開一個曾經那麼需要別人幫助的人?你怎麼知道你的離開,不會讓他又成為那座屠宰場?
從十三歲開始,吉拿每年總有個月份,需要空出自己的一半房間,和母親邀請來度過一個多月時光的「房客」分享。現在的他二十歲,從未思考過上述那些問題,他甚至根本不認為那些總是前來和母親訴苦、母親協助度過生活難關的房客,真的有什麼生活困難。
直到阿藍出現了。
原先他以為不可能出現在人生中的疑問,因為那個他一開始看不順眼的傢伙,全都像是雜草般冒了出來。他不知道該如何是好,他沒有答案。雖然不願意承認,但他知道自己非常、非常需要幫助。
你能幫助他嗎?

【作者簡介】:

潘柏霖
寫詩寫小說寫其他東西。目前已自費出版詩集《1993》、《1993》增訂版,《我討厭我自己》(啟明出版)。主要活動於臉書專頁「潘柏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