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個孩子》試讀心得

第五個孩子.jpg

書名:《第五個孩子》(The Fifth Child

作者:多麗絲萊辛(Doris Lessing

譯者:余國芳

出版社:寶瓶文化

出版日期:2019.05初版

 

【讀後心得】:

 

在教育職場打滾二十載,見識過無數形形色色的孩子,每每遇到搞怪難纏的學生,心裡總不免OS到底是什麼樣的家庭與怪獸父母,會生養出如此的小孩?每每遇到社會重大治安事件,當質疑起學校教育出了什麼問題時,其實我更想的是他的家庭出了什麼問題?直至最近看了「我們與惡的距離」和本書《第五個孩子》,讓筆者有了另一不同的切入觀點,有時,問題正是出在我們所不了解的內心世界。

 

《第五個孩子》裡,主角-海莉‧洛瓦與老公大衛‧洛瓦,在沒預期的心態下,家裡誕生了第五個孩子-,他可說是沒在祝福之下、不被眾人期待下來到洛瓦家;當然班也似乎不負眾望,搞得這個家雞飛狗跳、雞犬不寧。

 

相對於班的不堪造就、無可救藥、為所欲為,班的前四位兄姊生來一切如常,聽話、乖巧、也從沒讓人擔心,家人間相處愉快……,海莉與大衛並不知道班的問題到底出在哪?儘管無法接受這事實,但身為母親的海莉依舊不離不棄,善解、溫柔對待這第五個孩子,她無限的包容與接受班的所有缺點和破壞行徑,那怕班像一頭無法馴服的野獸,海莉始終願意忍耐與等待,奈何事與願違,最終得面對這個家的夫離子散……。

 

《第五個孩子》的故事背景是在一九七O年代英國一處保守的鄉間,我想,那時的「特殊教育」應該尚未被重視。面對像班這樣行為脫軌、沒人理解的孩子,身為父母與學校單位只能束手無策、自求多福,大多也只能送精神療養院;只是院方不人道的處理方式,讓海莉於心不忍,最終還是接回家裡自己照顧,只是用盡所有心力與方法,班的行徑只有隨著年紀的增長變本加厲,絲毫不見改善。而海莉依然抱持著愚蠢的奢望,期待有朝一日事情會有所好轉。

 

不是所有故事都有美好結局一般人對於「反社會型人格」多是先入為主的「標籤化」,不願進一步去認識、了解,終究造成家庭與社會問題。《第五個孩子》
裡,海莉從接受面對到一籌莫展,將一個類似過動症、情緒障礙孩童母親不為人知的一面忠實呈現其心路歷程。努力愛一個人,和幸福並無關聯,恨一個人也是。海莉始終不離不棄,但也心力交瘁,她沒有任何支援與協助,一人孤軍奮鬥,即使面對丈夫與其他孩子的抱怨和質疑,她依舊想為班的生命找尋出口,可謂一段血淚交織的悲慘人生。
 

「如果你問我會難過嗎?會失望嗎?會不會覺得這一切都是白做的付出?說實話,我當然會失望難過,誰不期待看到班的人生與生命來個『大逆轉』……。」我想,這應該是海莉的心聲吧!只是她說不出口也無處可訴。班最終還是沒能如她所願成為一個「正常人」,班後來只能從那群狐朋狗黨尋求慰藉,因為只有他們不會有異樣眼光看待他,而他只能繼續當別人眼中的異類……。

 

《第五個孩子》的篇幅其實並不算多,故事以海莉的自述為主,因此個人以為本書小小的缺憾便在於無法得知家中其他人的真實想法。例如:老公-大衛和其他四位兄弟姐妹的內心感受。當媽媽將全副心力關注在最小的兒子-班身上時,對於她的偏心與摯愛,他們有無想說的話?抑或,對自己照顧無微不至的媽媽,班是感恩還是排斥?我想應該是後者,時時被監視、懷疑,永遠被歸類為那最不成材、最令人頭疼的對象,想必心裡並不好受;尤其當海莉將關注只放在他一人,而忽略了其他四個,他也能感受到那股醋勁與敵意吧!這也是造成兄姊的不理不睬,最後也選擇離家的主因。

 

沒有人天生就會當父母,也沒有人是完美的父母。多麗絲.萊辛的《第五個孩子》讓讀者看到一個破碎的家庭,一個無助的母親與一個悲慘的小孩,注定的不幸來自於父母錯誤的教養態度嗎?我不知道,因為沒生過孩子的筆者,換位思考,也會像海莉一樣束手無策,所以不忍苛責書中任何角色,沒有人是對或錯,很多時候的決定都是不得不的抉擇。當面臨崩潰,自己又該如何挽救?是放棄班來挽回之前幸福美滿的家庭嗎?而犧牲多人幸福來成全班一人,那又是何其慘忍!

 

多麗絲.萊辛的《第五個孩子》是本讓人愈看愈毛骨悚然,卻也欲罷不能的精彩小說,多麼希望看到海莉與班會有一個完美的Happy Ending,只是事與願違。作者以輕描淡寫的寫實手法,讓故事就像自然而然發生在你我周遭般真實,更增添其恐怖性。平鋪直敘的描寫筆法,一步步讓讀者陷入不寒而慄的恐懼境地,不可自拔,跌入深淵般無助。不捨與憐憫的代價,難道只有一生的苦難嗎?當讀者從故事脫離,反覆咀嚼書中之深意,才驚覺作者手法之高明,一位勢單力薄的母親也無力挽回親人與社會大眾對班那樣醜陋、特立獨行異類的偏見、排擠和歧視,終導致他淪為弱勢、社會邊緣的犯罪者,而這不正時時發生在現實的台灣社會嗎?推薦一本值得深思的恐怖小說。

 

* 感謝寶瓶文化及金石堂網路書店提供的試讀機會。

 


【作品介紹】: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伍爾芙之後,最具代表性的女性作家
認識萊辛、親近萊辛的入門之作

她想到他時,沒有愛,也沒有感情,她恨自己竟沒有半點正常的情分,
激不起一絲一毫的火花--

令她夜夜驚醒的,只有罪惡感和恐懼。

「在我們被撕裂、被傷害甚至被摧毀的時候,將重塑我們的,是我們的故事,是講故事的人。我們的最佳狀態,將是我們最具創造力的時候。」
                                                    --多麗絲萊辛

母親對孩子的愛是理所當然的嗎?
班,海莉和大衛的第五個孩子,還在海莉肚子裡時即有詭異的蠻力,總是使力踹著,讓海莉痛不欲生,得服用鎮靜劑才能暫時將之「降伏」。班有著古怪的長相,性格暴戾、野蠻;還沒學會爬或坐,就先會站,而後走。
班的降臨,讓原本親密和諧的家庭就此翻天覆地。
出於母性,海莉對班始終有愛,然而面對這個彷彿執意要折磨她的孩子,這份愛不知從何開始。她既想守護班,卻又暗自希望他從窗台上摔落、在大馬路上被車撞。整個家族對這名難以定義的孩子議論紛紛,而後終於協議將他送往「專收沒有人要的小孩」的機構,直到海莉決心將他接回來自行照護……

多麗絲萊辛擅長描寫人性裡的衝突面,挑戰世俗的價值觀,被喻為伍爾芙之後最具代表性的女性作家。故事裡的人物沒有善惡對錯,只是如實呈現生而為人的內在矛盾與拉扯,也藉由一個正常家庭裡宛如異教徒般的存在,讓人反思社會對於異己的包容性。

【作者介紹】:


多麗絲萊辛(Doris Lessing1919-2013


200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近幾十年來聲譽最為卓著的作家之一。諾貝爾文學獎的授獎辭如是形容:「她是描述女性經驗的史詩級創作者,她帶著懷疑精神,用火一般的熱情和想像力呈現一個四分五裂的文明供人們審視思考。」除了獲頒英國最高榮譽勳位獎與最高文學獎項之外,她也獲得大衛柯亨英國文學獎、西班牙阿斯圖里亞斯親王獎、加泰隆尼亞國際獎,以及杜邦文學終生成就金筆獎。2013年十一月,萊辛逝世,享年九十四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