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一個國家的記憶 試讀心得

德意志:一個國家的記憶.jpg

書名:《德意志:一個國家的記憶

作者:尼爾・麥葛瑞格(Neil MacGregor

譯者:周全

出版社:左岸文化

出版日期:2017.08初版

 

【讀後心得】:

 

閱讀《德意志:一個國家的記憶》的感覺,像是看一本導覽手冊,一場由前大英博物館館長所一手策畫的「德國歷史文物展」,透過大英博物館的收藏與借展,呈現出外國人眼中的德國歷史。就彷彿台灣觀眾絕不陌生的埃及木乃伊展、印度文化、兩河流域……,都是透過該博物館的收藏。但換個角度思考,這些經過精挑細選或掠奪而來的館藏文物,真的能忠實與完整呈現出一個國家的歷史或文化嗎?令人好奇的是,德國人會如何看待本書與這些展出文物?更讓人疑惑的是,一場歷史文物展,德國人自己會如何來表述?而不是透過英國人;如果是中華文化展或台灣文物展,大英博物館會怎樣來陳述,當然這又是題外話。

 

身為「台灣人」,閱讀本書的同時,可以讓我們從他者的角度去體會德國歷史,同時也省思屬於這片土地上真正的歷史。例如:「中華民國」、國慶日、國旗、國歌、國語……,真與我們生活的台灣這片土地有直接關聯嗎?這類敏感又無解的爭議話題,筆者並不想加諸自己的個人立場;但透過閱讀德意志:一個國家的記憶》,讀者不妨思考現今的德國,在歷史洪流的當下是如何建構自己的歷史圖像,以其堅韌的民族性格在戰後迅速重建德意志精神;然後再反思台灣的歷史教育,才驚覺竟是那樣的一齣荒謬劇。

 

導言<紀念碑與記憶>作者開宗明義便說:「德國的紀念碑截然不同於其他國家的紀念碑。」那是因為德國歷史本身就與眾不同的緣故。德國的歷史是如此支離破碎,因而不可避免地既多彩多姿又令人困惑。她曾被神聖羅馬帝國、法國、俄羅斯統治;是一次、二次世界大戰的挑起國,抑是戰敗國,被列強分佔成東、西德;推倒柏林圍牆的25年後,德國再次創造了「經濟奇蹟」,成為歐盟最穩固的經濟支柱。然而,德國的紀念碑就像是一個恥辱,深深烙印在每一位德國老百姓的心中,因為「在德國,歷史長久以來的目的就是為了確保歷史永遠不會重演。」

十八、十九世紀德國在思想上和文化上的偉大成就,有尼采、康德、歌德……足以影響世界文壇的作家,還有包浩斯的現代建築;卻怎麼也沒想到會有希特勒與納粹的道德淪喪。然而,世人永遠無法忘懷那無數犧牲的猶太人;卻不去思考戰敗的德國,在1950年代約莫1200萬無辜的德國老百姓或逃亡或被迫離開土生土長的土地,更別遑論那四分之一的國土成了廢墟,柏林圍牆分隔了多少不幸家庭……,這些都是德國人不願去提起的悲慘過往。

 

第六章<全體德國人的語言>提到十六世紀的德國是由數以百計大大小小邦國所組成馬丁.路德毫無疑問是一個偉大的團結者。他把聖經翻譯成德文,創造出來的語言將當時全體德國人凝聚在一起,成了現代德國標準語言的起源。回過頭來看台灣的「國語」,其實是當年國父孫文先生倡議的統一語言所選用的「北京話」,中國大陸所謂的「普通話」;真正屬於台灣的語言其實只是地方方言。語言,如何成為一國共通交流的官方用語,馬丁.路德的例子值得參考與省思。同樣的「繁體字」亦不是台灣所發明,卻成了「國字」,台灣是全世界唯一還在使用如此漢字的地區,當然還包括了「注音符號」;而這樣還不能代表這片土地嗎?另一派人士非得創造出一套新的台語用字或羅馬拼音文字,實在令人匪夷所思。馬丁.路德結合當時薩克森官方語言,讓語言變得精練簡潔、充滿活力和表現力,具有引人入勝的神韻與節奏。他成功創造出影響德國歷史的文字這樣的做法也給那些亟欲創造一套新語言文字的人士參考。還包括了「國旗」如何被全國人所認同,不妨看看德國的做法。

 

再者,本篇同時也提到「宗教改革」的偉大旗手-馬丁.路德,他在德國歷史上往往被看成是大撕裂者。他攻訐對手的方式非常冷酷無情、往往十分暴戾,而且語氣殘忍得嚇人─他批判猶太人的論述尤其惡毒。對某些人來說,他必須為宗教改革之後的長期激烈爭鬥負起責任,甚至必須為他去世一個世紀之後的三十年戰爭負責。對另外一些人而言,其反猶太主義也為二十世紀的那些事件做出了可怕的貢獻。但他對統一德國語言、文字功不可沒。反之,中國歷史上的大暴君-秦始皇,他統一分裂的中國,提倡「書同文,車同軌」,統一錢幣、度量衡,不也是歷史功績一件。看待歷史果真不能只看一面,那是非常危險的。

 

閱讀本書試讀稿時,面對世大運國旗爭議、文言文與白話文的比例、乃至台大校園舉辦中國新歌聲的事件……,腦海不斷思考著這些無解的問題,台灣做為受對岸強權影響的島國,「中國崛起」是絕大多數社會事件中,不可避談的議題。或許時間終將會迎刃而解,但對於正在歷史事件浪頭上的你我,並不是一個可以自外於這些議題的獨立個體;向不合理的體制發出抗議,真能獲得幸福嗎?少數人所壟斷的偏頗歷史,又該如何尋回所謂的「真實」呢?德意志:一個國家的記憶》書中的德國經驗,能讓我們重新審視自我認同與國家意識。

 

從「中國人」到「台灣人」的認同,國家意識與認同的確是各自表述的議題,德意志:一個國家的記憶》乙書也提到相同問題的探討,從邦聯、帝國、戰敗國、東西德到如今的德國,究竟「德國」是什麼意義?不同地域的德國人也有不同見解,更何況身處敏感地帶的台灣,希望年輕讀者能透過大量閱讀,閱讀不同觀點的作品,系統的建立起自己的知識架構,找尋一個屬於自我的國家認同,心中油然而生一股真正的力量,去守護自己的價值。

 

透過閱讀本書,省思了與台灣處境部分雷同的德國,能在戰爭反省、分裂與統一、轉型正義等議題方面,給予台灣讀者許多借鏡、思考與反省之處。《德意志:一個國家的記憶作者從「記憶」切入,以非常特別但又淺顯易懂的方法,介紹德國的歷史與文化起源,不同於過往教條式的歷史教科書,讀來生動有趣,也更加讓人對德國人民、歷史、藝術……感到興趣。是一本不容錯過、瞭解德國的入門作品,但千萬別被厚如磚頭的頁數所嚇到。

 

這樣的閱讀經驗,透過如此多元的展品與敘事,透過物件與歷史結合,彷彿回到歷史現場,深深觸動讀者的內心情緒,就像欣賞了一場精彩無比的展覽,它展現出德國一路跌跌撞撞且采多姿的歷史過往及世世代代都背負著贖罪般的歷史使命讓讀者體驗了德國文化、歷史和記憶各方面複雜而豐富的面貌。每個人的「自我認同」將會影響自己看待社會事件的態度與立場,看看德國的經驗,再來省思台灣對於國族認同的歧異議題,就一點都不令人意外,因為德國歷史也存在著類似的爭議,而如今她們卻成了世界強權之一。台灣如何建立屬於自己的「國家論述」,閱讀書中細節,相信所有熱愛台灣的讀者,不免感嘆,而對本書愛不釋手。推薦給各位愛好歷史、喜愛德國、認同台灣的讀者夥伴,一本發人深省的好書。

 

 

【補 充】:

 

德意志:一個國家的記憶》 作品介紹

http://chelle1211.pixnet.net/blog/post/218788680-%E3%80%8A%E5%BE%B7%E6%84%8F%E5%BF%97%EF%BC%9A%E4%B8%80%E5%80%8B%E5%9C%8B%E5%AE%B6%E7%9A%84%E8%A8%98%E6%86%B6%E3%80%8B%20%E4%BD%9C%E5%93%81%E4%BB%8B%E7%B4%B9

 

作者導言-紀念碑與記憶

 

http://chelle1211.pixnet.net/blog/post/218788572-%E3%80%8A%E5%BE%B7%E6%84%8F%E5%BF%97%EF%BC%9A%E4%B8%80%E5%80%8B%E5%9C%8B%E5%AE%B6%E7%9A%84%E8%A8%98%E6%86%B6%E3%80%8B%E4%BD%9C%E8%80%85%E5%B0%8E%E8%A8%80%EF%BC%8D%E7%B4%80%E5%BF%B5%E7%A2%91%E8%88%87%E8%A8%98%E6%86%B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