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詩的地毯》試讀心得

如詩的地毯.jpg 

書名:《如詩的地毯》

作者:凱斯‧阿克巴‧歐馬(Qais Akbar Omar)

譯者:鍾玉玨
出版社:大塊文化

出版日期:2015.12初版

【讀後心得】:

鎮日捧讀此書,遠離選舉、滅頂新聞的紛擾,才驚覺生活此刻的台灣,其實是真的很幸福。提到阿富汗,讀者馬上聯想到什麼呢?若非發生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美國出兵緝捕賓拉登,水深火熱、漫天烽火的阿富汗國家及人民的現況遭遇,絕不會為世人所熟知。這是繼《追風箏的孩子》再一次閱讀到與阿富汗近代歷史發展相關的小說,可惜傳達的卻都盡是負面訊息。

本書一部份的重點著墨於由一位喀布爾男孩娓娓道出在內戰蹂躪下,其所處的一個阿富汗望族的血淚求生過程。作者以第一人稱,從他是一位懵懂的十一歲小孩開始說起,他多次與死神擦肩而過,歷經與摯愛的祖父、堂兄等親人的分離,目睹國家因種族差異、宗教仇恨所造成的人性泯滅……。他能堅持活下去的最根本動力,我想應該是來自於家人的支持,那怕是原本富裕的大家族環境、祖父的睿智、父親工作夥伴的救援、曾教過學生的幫忙……,作者的幸運,是一般平凡老百姓所沒有的,可想而知阿富汗普羅大眾悲慘的情況是多麼難以想像。

《如詩的地毯-喀布爾男孩成長記》作者出身於優渥大家族,無疑是比更多阿富汗人民幸運多了。從他們不知會有國破家亡的一天、不知何謂飢餓與恐懼,到被迫逃離美麗家園、流落天涯,他們無法想像一度曾是花園城市-喀布爾,鎮日沒日沒夜的槍林彈雨,成了看不到終點的人間煉獄,擔心的又豈只是朝不保夕而已。一家逃難途中,有的人不戰而降,有些人抵死生存,即使痛失親人手足,然而,能免於戰火侵襲、免於恥辱折磨、免於流離失所,能在自己的家鄉苟延殘喘,或許已值得慶幸。誰曉得接下來還得見證什麼不忍卒睹的悲慘世界?書中訴說的便是數十載的炮聲隆隆,阿富汗近三十年來苦難血淚歷史。

逃難過程中,一次次地死裡逃生,遭遇洪水落石慘遭滅頂、聖戰士軍閥的死亡威脅……,過程高潮迭起,如好萊塢電影般驚險;但他們一家仍決定載著妻小勇闖國界,遠離生不如死的家園。儘管困難險阻,作者與家人同時也接受到同胞溫暖無私的幫助與施予,可見即使身處患難與共的時局,阿富汗人民仍然堅守自我的傳統信仰文化與家庭價值觀念。也就是在如此種種歷練、考驗之下成長,在絕望中擁抱希望,作者-凱斯‧阿克巴‧歐馬(Qais Akbar Omar)成為喀布爾的一位地毯製造商,甚至出國留學,完成本書。

令人不解的是,當時機來臨,全家逃離阿富汗的機會到來,面對美軍的空襲,作者的父親卻毅然決然放棄出國。他語重心長的說:「阿富汗人互相爭鬥了數千年,打劫和掠奪是我們阿富汗人多年來的傳統,但兩件事把我們團結在一起:真愛主、痛恨侵略者和敵人。除非弄清美國人到這笨底是真正的朋友還是戴著面具的敵人,否則我們不會離開阿富汗。」「阿富汗的土地是我們的母親,我們不能讓陌生人入侵這塊土地,保護母親是我們的責任。」或許就是這份信仰與愛土地的心情,才叫人動容。

在奉行保守伊斯蘭教戒律的阿富汗,宗教位階凌駕一切的政治、經濟、司法與社會機制,不同族群間文化與價值觀上的差異,女性地位備受限制與打壓,存在於內心底層的階級歧視,恐怕才是最根本的問題根源。阿富汗境內處處皆是衝突,1980年代才趕走了蘇聯的入侵,緊接著聖戰士派系、塔利班掌權,時至近日美國聯盟的派兵轟炸……,這些紛紛擾擾,哪怕是伊斯蘭地區的國家不懂,更遑論地處偏遠、咸少接觸伊斯蘭教的台灣,更難以理解宗教間的隔閡有多大,不同文化、價值、信仰的鴻溝是多麼難以跨越。多元價值與文化間的衝突與磨合,所需要的妥協,都值得讀者深思。

《如詩的地毯-喀布爾男孩成長記》,是一則真實故事,才會更顯得如此扣人心弦!作者透過自身的成長經歷,憑藉著一股傻勁與執拗,十分骨氣與堅持,提醒讀者大環境不利的情形下,仍要保有原本的信仰與理念,並珍愛自己國家這片土地;並藉由他永不放棄,終將有希望之日的精神,勉勵讀者,珍惜現有的自由與幸福。推薦給各位讀者一次難得的體驗異國文化之旅。

* 感謝大塊文化提供的試讀機會。

【內容簡介】:

★ 第一本由土生土長的阿富汗作家撰述的真實成長記事。
★ 阿富汗近代史中最動盪的三十年,由一個喀布爾男孩娓娓道出在內戰蹂躪下,一個阿富汗望族的血淚故事。
★ 作者憶述著喀布爾從一個愰若豐饒的大花園,變成血腥、荒誕的人間煉獄;一個本來幸福的家庭,被逼從喀布爾逃亡到阿富汗的另一端,展開了一場冒險、奇幻之旅。
★ 作者從一個懵懂少年,多次與死神擦肩而過,經歷與摯愛分離,目睹因種族、宗教仇恨造成人性的泯滅;但他與家人同時亦接受過同胞溫暖無私的幫助和施予,患難時仍然持守阿富汗的傳統文化與家庭價值觀。作者在種種歷練下成長,奮鬥成為喀布爾的地毯製造商。
★ 本書已被翻譯成20多種語言版本

2013年亞馬遜網路書店年度最佳好書(傳記、回憶錄類)、讀者★★★★★最高評價
2013年《科克斯書評》最佳非小說類書獎
2013年《華盛頓郵報》非小說類好書獎
2013年「歐普拉讀書俱樂部」夏季選書
★ 《追風箏的孩子》、《燦爛千陽》作者卡勒德‧胡賽尼推薦「充滿詩意、鏗鏘有力、深刻難忘。」

生死共愛交織的奇幻歲月

「我現年二十九歲,大學畢業,擁有自己的地毯事業,有時會和外國人打交道。我四肢健全,這在地雷充斥的阿富汗可不是容易的事。我出身良好家庭,至今未婚。我是普什圖人,但有雙哈札拉人的眼睛……」這是一個阿富汗男孩成長與辛苦求生的真實故事。

凱斯‧阿克巴‧歐馬小時候,當年的喀布爾美麗得像一座大花園;在祖父的大宅裡,凱斯與堂兄一起在屋頂上放風箏,他的父母、叔叔嬸嬸會圍坐在草地上喝茶,講故事,念詩,賣地毯,並忙著撮合婚事。

「在戰火、砲彈、軍閥和他們虛假的承諾之前,在我們熟悉的人物無端從人間消亡或流亡異鄉之前,在塔利班和他們瘋狂的行徑之前,在空氣還未瀰漫死亡氣息之前,在大地尚未沾染紅色鮮血之前——我們原本生活美滿。」 (〈花園裡的麥金塔〉)

1980年代末,當俄羅斯人撤離後,凱斯以為會看到蹬著亮鋥鋥軍靴的英雄到來,結果來的卻是一群髒兮兮像大賊般的聖戰士。內戰爆發,他們所住的鄰里成了衝突的前線,歐馬家族放棄一切,逃到一山之隔的九塔堡避難。

「『聽我說。我們也許再沒機會說話了。若這些人讓你非常難受,你可能會認為自殺是擺脫所有悲傷最好的辦法,但是你要相信我,那絕對行不通。』祖父語氣嚴厲而果斷,這是我第一次聽他這樣說話……『你必須當個勇敢的孩子,若他們真的要殺你,張開雙臂擁抱死亡,絕對不要乞憐求生,因為到頭來,死亡終究會找上我們。』」 (〈漫長回家路〉)

幾次與死神擦肩而過的經歷後,凱斯的父親決定帶著孩子出國,開啟一段險象環生的旅程:他們曾蜷伏棲身在巴米揚大佛後面的岩洞,遇上巨石洪水與猛獸;亦曾避居於過著遊牧生活的表親家,加入傳統牧人的行列。凱斯在這段旅程中漸漸長大,並認識一位善織地毯的神祕少女,讓他理解自己在世上的意義與目的。

「這個世界永遠不缺花草樹木。一物死了,另一物必取而代之。自創世以來,事情就是如此。世界和萬物就像玫瑰花苞,一開始都是緊閉著,等待溫暖的春風吹拂。我們必須隨時都像溫暖的春風,讓每種花的花苞都綻放。」 (〈寄居在大佛的頭裡〉)

後來,聖戰士退場,改由瘋狂的塔利班上台,阿富汗人學會無聲的抵抗。凱斯熬過殘酷與不分青紅皂白的監禁,十八歲時悄悄開了一家地下地毯工廠,冒死提供鄰居女孩工作機會,並為家人帶來離開阿富汗的希望。只是當美國九一一事件發生後,他們的命運再次出現逆轉……

「怪事一件接著一件發生,我們這下懂了,我們現在過的是與惡魔為伍的生活,卻假裝自己過的是正常日子,唯有這樣,才能讓自己苟延殘喘地活下去。我不知道該怎麼開始這『嶄新』的人生。每天醒來,一吐一納之間,只能坐著等生活出現改變。這下我了解到,等待是一門必須精通的絕技。我告訴自己,往者已逝,現在必須做些全新嘗試。但是每天我的心彷彿困在籠子裡,被過去的記憶重重壓著。」 (〈金子〉)

在這本精彩的回憶錄裡,凱斯重述了派系鬥爭時生命的朝不保夕、塔利班掌權時日子變得如何荒誕不仁,阿富汗人民在各方蹂躪下依舊不放棄對生存的渴望。本書如傳說般曲折,如詩歌般優美,見證了可戰勝一切的頑強生命力。

【作者簡介】:


凱斯‧阿克巴‧歐馬(Qais Akbar Omar)

生於1982年。家族四代在喀布爾經營地毯生意,他同時也從事寫作。2007年他在科羅拉多大學擔任訪問學者;2012年赴美就讀布蘭迪斯大學國際商學院;2014年肄業於波士頓大學創意寫作碩士班;2014-2015年,獲得哈佛大學「受難學者」(Scholars at Risk)基金的支助。歐馬曾針對阿富汗地毯在阿富汗、歐洲與美國發表演講並授課。他與史帝芬.蘭德雷根(Stephen Landrigan)合著《莎士比亞在喀布爾》(Shakespeare in Kabul)。現居於美國波士頓。

【譯者簡介】:

鍾玉玨
台大外文系畢,夏威夷大學傳播系碩士。譯作涵蓋政治、經濟、心理、管理,譯有《無敵》、《活出歷史》、《我的一生:柯林頓傳》、《失業並非壞事》(以上為合譯)、《常識不可靠》、《忠實的劊子手》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