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柔之歌 試讀心得

溫柔之歌.jpg

書名:《溫柔之歌

作者:蕾拉・司利馬尼(Leïla Slimani
譯者:黃琪雯

出版社:木馬文化

出版日期:2017.11初版

 

【讀後心得】:

 

坦白說,閱讀《溫柔之歌》並不是一件愉悅的事,仿若聆聽一首令人顫慄不安的曲子。作者蕾拉・司利馬尼(Leïla Slimani甫一提筆便開門見山告訴讀者故事的結局,描述了極為慘烈的一幕,以一種極為冷酷的筆調寫道:「嬰兒已經死了」,母親進入案發現場的房間,看見孩子們倒在地上,無法忍受事實的「她發出一聲低吼,如母狼一般深沉的吼聲。……癱倒在房間裡,瘋子一般,泣不成聲。吼聲撕心裂肺。」

 

「路易絲為什麼要殺人?」這是在讀完首章後,不斷縈繞讀者腦海中的一個問題。作者完全顛覆犯罪推裡小說的懸疑性,那麼讀者已不需找尋任何蛛絲馬跡,剩下的只是要一個犯罪動機」罷了。一位完美無缺、無可挑剔、無所不能的保母-路易絲究竟為什麼要狠心殺死她所看護的兩個孩子?這起兇殺案背後有什麼不為人知的祕密或心酸血淚?作者的敘述就圍繞在路易絲的殺人動機上,是如此平靜而冷淡,讓讀者不寒而慄直到最後。

 

主角-米麗安在生了二個孩子-蜜拉和幼子亞當之後,再也無法忍受平庸而瑣碎、忙碌而乏味的家庭主婦生活,米麗安有近五年的時光都耗在家裡全職照顧孩子。當她與丈夫-保羅決定雇用一名保母,很幸運的找到了這位值得信任、深受孩子喜愛,完美稱職的路易絲,她盡心盡力照顧孩子,把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至, 還負責所有的家務,稱之為「女僕」一點也不為過。隨著彼此間的相互依賴日益加深,隔閡與悲劇也悄悄醞釀發酵……。

 

儘管米麗安對路易絲喜愛不已,也感謝她替自己解決了不少家務問題,讓她可以在職場上圓夢;但卻仍帶著某種階級意識,不時擔心自己會傷害到路易絲的人格與尊嚴。儘管如此,人總是會變得不耐煩,不管是婚姻或工作事業,有了賢慧的保母之後,她與保羅夫妻之間對子女的教養也愈來愈鬆懈,這點讓路易絲頗有微詞,卻不能大肆抱怨,也無處發洩。除了夫妻倆和路易絲彼此間暗潮洶湧的惡意漸漸滋長,二個孩子愈長愈大,終將有一日不再需要她,也讓路易絲感到不安。小說裡將雇主與保母間各自的缺陷和矛盾,描繪得淋漓盡致。

 

路易絲在《溫柔之歌》中是典型的底層中年婦女的形象。她總是勤奮誠懇、無怨無尤地完成超出負荷的工作任務,她總是帶著一副沉靜、不可捉摸的面容,沒有人懷疑她深陷危險的深淵,不可自拔。是怎樣的生活讓她走投無路?一個看上去平順、柔弱的保母,何以幹出這樣驚天動地的慘案?讀者跟著作者的敘事,慢慢能感受到她被屈辱與傷害的內心世界。隨著時間推移,路易絲一些不尋常的舉止漸漸顯露,最終釀成無法挽回的悲劇。

 

外籍移工的保母工作是處在社會最邊緣的女性角色,階級之間的鴻溝是永遠也無法跨越的。不論快樂或悲傷,永遠也填補不了路易絲身心欲絕的黑洞。無邊無際的孤獨無助、苦悶寂寞無處可去,讓她漸漸感到疲憊不堪。當她在廣場、公園裡看著那些與她相同處境的保母,卻無法尋獲友誼之手,得到任何抒發的管道或慰藉。

 

《溫柔之歌》將場景搬到巴黎,很清楚可以看到小說中部分情節是帶有作者的自傳色彩。2011年,作者-蕾拉・司利馬尼結婚生子,專心全職寫作。她讓讀者感受到一定程度的震撼在於故事裡的母親—米麗安,決定重新回到職場就業,內心的掙扎,相信蕾拉必能感同身受另一部分蕾拉從小在摩洛哥環境裡成長有過請保母的經驗,對於保母在家中的困難處境也必然不陌生,因此她能將書中人物的心理變化用極為平淡的語調卻又極端殘忍的說故事方式娓娓道出。

 

《溫柔之歌》改編自曼哈頓保母殺嬰事件,姑且不論看倌是否還記得這起新聞,在資訊爆炸的今天,相信類似的新聞報導,不論是國內或放眼國際任何國家,似乎都屢見不鮮。不論是看盡雇主臉色受虐或失控的保母虐兒欺老……。這樣的事件背後究竟揭示了怎樣的社會現實與外籍移工的生存困境呢?是因壓力過大而罹患心理疾病抑或雇主的壓迫,心生不滿,才失控犯案……。相信總總原因都是長期累積所造成,面對台灣的少子化、逐漸邁進高齡化的社會,長照問題將一一浮現,更可能成為社會問題的一大隱憂。

 

《溫柔之歌》不同於驚悚小說的敘事步調,而是透過一段段的回憶,慢慢勾勒出這位表面近乎毫無缺點的完美保母背後不為人知的一面,包括她自己與丈夫、女兒的惡劣關係,孤立無援的內在,空虛寂寞與渴求接納,讀者看著孩子的父母被蒙在鼓裡直到最後一頁。在閱讀小說之前,讀者當然可以預想一些可能的答案,它的答案可能是社會邊緣殺人,可能是階級差異,也或許是性別歧視或種族衝突……,林林總總的因素,都不及她內心的絕望。若非無助的痛苦,路易絲怎會將積累已久的壓力化為一把殺死兩個孩子的水果刀。

 

《溫柔之歌》不在於故事的驚悚,亦非駭人的結局,而是在作者冷靜的剖析下,呈現的是一些看來微不足道的日常小事,卻能慢慢醞釀成一件無法挽回的慘劇。她所要控訴的是整個社會對那些最弱勢的底層人物,無止盡的壓迫與歧視,卻又無法割捨掉的依賴。是誰逼使得家庭得要雙薪才能支撐起經濟所需,是誰又讓托育制度與保母取代了傳統母職角色,又是如何巨大的壓力造成這些外籍移工,犯下如此的悲劇?都值得我們去深思。

 

作者蕾拉・司利馬尼試圖揭示一名陷於瘋狂的保母,從多元角度、不同角色的視角拼湊出她的痛苦、困境與無奈。失能的家庭和失敗的婚姻,職場的壓力、歧視、言語霸凌……都一ㄧ躍然紙上,揭露了這場每個人都是共犯的慘劇背後的原因。作者冷峻犀利的筆觸中寫的是如此殘忍、不忍卒睹的社會事件,卻深深觸動每位讀者的內心。每個人都曾陷於懦弱和無助之中,每個人都有不為人知的壓力與痛苦,但至少我們有支持的力量,支撐著我們走下去,走完未竟的人生旅程。

 

《溫柔之歌》裡的所有場景和人物都是我們生活周遭所熟悉的人事物,作者將社會現象的另一面毫無保留地呈現在讀者眼前,如此赤裸裸。她不進行任何的道德批判與指控,只是忠實的呈現不為人知,抑或是我們不願觸碰那最難堪、醜陋的一面,然而它卻是此刻無聲無息的在社會的每個角落悄然上演的進行式。如何避免慘劇再次發生,都是為政者和社會裡每一份子所不容輕忽的。

 

作者蕾拉・司利馬尼以精彩的文筆、戲劇化的張力和流暢的情節鋪陳,結合細膩的情感與人生體驗,耐人尋味的主題、栩栩如生的場景,鮮活的人物個性、角色糾葛的心理,氣氛掌握相當緊湊,讓人忍不住一路追讀下去,欲罷不能。細細回想,本書的手法精湛,充分體驗主角的悲慘命運,享受閱讀小說所帶來的娛樂性,是一本不同凡響的小說,更展現作者的文學功力,大大推薦給喜愛心理驚悚小說的讀者。


* 感謝木馬文化及金石堂網路書店提供的試讀機會。

 


【書籍簡介】:


榮獲2016龔固爾文學大獎 衝擊人心之作!
保母殺嬰,揭露家庭階級之惡!
取材自真實社會案件,法國近年最引發話題的得獎作品。
法國讀者票選年度最受歡迎作家
原著小說即將搬上大銀幕

「為什麼我們僱請別人來照顧孩子,卻又害怕她取代我們的位子?
她是兩個孩子的母親,為了成就丈夫的事業,有五年的時間都在家裡全職照顧孩子。當第二個小孩出生後,她再也不想受孩子束縛,她想要走出家庭,重新回到律師的行業。於是在千挑百選下,她決定把孩子交給一位值得信任的保母。但漸漸地,她卻發現這個保母已跨越份際,全面掌控她與孩子的關係……
「我不想要再度成為過客,我想要永遠留在這個家庭!」
她的過去不為人知,是所有僱主眼中最完美的保母;不僅深懂孩子的心,也因為燒得一手好菜、負擔起所有的家事而深受僱主喜歡。然而,在受僱於這麼多個家庭之後,這是她第一次想要有個家——成為這個家庭的一份子……
五月的一個下午,巴黎一幢公寓發生保母殺人事件。現場只剩兩個已然失去生命的孩子,和一個自殺而失血過多、陷入昏迷的保母。沒有人知道,那個下午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而這個關愛著孩子且深受他們喜愛的保母,又為何親手結束孩子的生命?

這是摩洛哥作家蕾拉・司利馬尼取材自紐約曼哈頓真實社會案件所寫成的驚人之作。她以一種理性的筆調,帶引讀者從案發時刻回溯到最初:一對急欲找到保母的年輕夫妻,與他們的理想保母相識的那一刻——逐一揭開在這悲劇之後層層疊疊、秘而不宣的人生困境。然而,那也是我們時時刻刻在為之拚搏的處境。


【作者介紹】:
 

蕾拉・司利馬尼(Leïla Slimani, 1981~)
出生於摩洛哥首都拉巴特,父親是銀行家,母親是醫生,家境寬裕。1999年,她遠赴巴黎求學。從巴黎政治學院(Sciences Po)畢業後,在一本名為《青年非洲》(Jeune Afrique)的雜誌擔任記者工作,負責北非版塊。隨後,她走入婚姻,於2011年生子。2012年,她辭職專心寫作。她的處女作《食人魔的花園》(Dans le jardin de l'ogre)塑造了一位當代包法利夫人,身為記者卻無心工作,身為妻子和母親卻深陷性癮無法自拔。該書於2014年一出版便廣受好評,而2016年獲得龔固爾獎的作品《溫柔之歌》是她的第二部小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